甲钴胺就是维B12吗除了糖尿病神经病变,还能改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很多朋友对甲钴胺这个药物都不陌生,其实它不但是一种药物,对于人体来说,甲钴胺也是一种重要的活性营养物质,甲钴胺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在维护神经系统健康,心血管健康
很多朋友对甲钴胺这个药物都不陌生,其实它不但是一种药物,对于人体来说,甲钴胺也是一种重要的活性营养物质,甲钴胺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在维护神经系统健康,心血管健康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甲钴胺到底是什么,在临床上在哪些疾病的治疗中,能够使用到甲钴胺?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甲钴胺和维生素B12的区别
很多朋友都认为甲钴胺和维生素B12是一种物质,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维生素B12是一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又被称作钴胺素,而甲钴胺则属于甲基钴胺素,从分子结构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种。
通常我们日常饮食中,都能够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B12,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进入人体后,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分解,然后进入小肠吸收,维生素B12吸收后,会在体内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维生素B12通常会转化为两种形式,甲钴胺和腺苷钴胺,这两种活性物质,在人体中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通常说来,腺苷钴胺主要参与血红蛋白生成的过程,而甲钴胺则主要参与营养修复神经系统,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等过程,因此,在恶性贫血的治疗中,补充腺苷钴胺或维生素B12,往往效果更显著,而在神经病变的治疗中,甲钴胺则是更好的选择。
甲钴胺的分子结构
简单说来,甲钴胺是维生素B12吸收进入人体后的活性代谢产物之一,将其制成药物,能够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治疗调理相关疾病的效果。
甲钴胺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要说甲钴胺的临床应用,治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该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了。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活性代谢物质,在外周神经中本身含量就较高,甲钴胺能够参与物质的甲基转化,以及核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和代谢,通过甲基作用刺激神经轴浆的蛋白质合成,使神经轴突内的受损区域再生,进而起到修复受损组织神经的作用。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长期的高血糖未得到控制,引起相关的微血管受损,神经受损有关,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使用甲钴胺来加强周围神经的营养和修复,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有很多,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个,有研究对1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分组治疗,结果表明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服用甲钴胺治疗组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率92.1?而仅仅严格控制血糖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右,两组之间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说明甲钴胺在治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甲钴胺与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又叫球后视神经炎,是一种眶内段视神经、管内段视神经以及颅内段视神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严重减退,严重者甚至会完全失去光感,80?患者都会有眼球后部的轻微胀痛,用手压迫时疼痛更加明显。对于视神经炎症的治疗,甲钴胺也是可以应用的一种神经营养修复药物,与相关药物合用,能够改善提高治疗有效率。
甲钴胺对于神经营养修复的重要作用,前面已经谈过,就不再赘述了,除此之外,甲钴胺还能够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传递能力,延缓抑制神经的退行性病变。在相关临床研究中,在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甲钴胺对视神经炎进行治疗,临床有效率由原来的51?右,提升到了74.4?
甲钴胺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通常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短暂性复发性剧痛为特征,这种疼痛虽然短暂,却非常剧烈,特别容易反复,给患者的生活、工作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除了外科手术以外,还有一些轻度的患者,可以考虑服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抑制神经过度活跃的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药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甲钴胺,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缓解改善效果。
甲钴胺能够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的相关营养的合成,还能够改善神经传导异常,抑制神经的退化,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面,也能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临床试验对使用奥卡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药联用,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5?远高于单用奥卡西平的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文章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网址: http://www.lcxxgbzz.cn/zonghexinwen/2021/0924/930.html



上一篇:MMC助力代谢性疾病的全面综合管理
下一篇:我国首部老年人甲状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正式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投稿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版面费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