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高血压日|防控心血管病必须强调高血压

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三,是突出循证医学证据。每一个药物、每一种疗法都是基于充分的循证证据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而且针对每一种疗法都介绍了其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方法及循证证据。 说到中西医结合

其三,是突出循证医学证据。每一个药物、每一种疗法都是基于充分的循证证据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而且针对每一种疗法都介绍了其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方法及循证证据。

说到中西医结合,就不得不提拉开我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的帷幕,并将名字刻在上面整整70年的陈可冀院士。牵头编撰《高血压》再版中医中药与高血压篇、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可冀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心脑血管病是我国的首位死因,血压达标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硬道理,但知晓率和治疗率都偏低,应引起社会各界在防治研究方面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基于证据 适于国情 中医中药与高血压防控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宋箐)作为第二批“西学中”的学员,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与中医中药结缘了。10月8日,在第25个全国高血压日来临之际,由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和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医师报支持的“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构建全方位的高血压综合防治体系”研讨会上,刘力生教授分享了在“西学中”过程中,雷海鹏教授用葛根治疗头痛的故事,“我们把葛根制作成三钱一包的药物,工人服用后很快就见效了。”刘教授感叹中医药的神奇力量,当时还和同学们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综合快速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并发表了文章。因此,在《高血压》专著时隔20年后进行再版时,刘力生教授决定把中医中药纳入其中,单独成篇。

“从全球疾病负担中可以看出,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最多,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的死亡也最多,更多人就可以活得更健康、活得更久。”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教授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HEARTS工具包,开发此工具包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所有负责慢病防控的部门,参与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病防控能力的行动中来。

付长庚教授说,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就确定了中医中药与高血压篇的四个基本特点:其一,是突出中医特色。文中把中医对高血压的传统认识、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了系统介绍,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2021年10月23日,北京医院宣布李宏义教授团队原创性科学发现:找到了“与穴位连接的组织液循环网络的人体解剖学结构”,并提出了“组织液循环网络”新学说:在已知的血液循环系统、淋巴循环系统之外,人体还存在第三种体液循环系统——“组织液循环网络”系统。北京医院李宏义教授介绍,组织液不仅在局部扩散,而且能够像血液、淋巴液一样全身流动,在血管外膜、神经和皮肤等多种解剖学部位形成组织液循环网络。全面深入系统地解析其中的奥秘和功能,将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心血管循环系统,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学功能及其异常在疾病中的作用,展开全新的研究篇章。

会上,《高血压》再版“中医中药与高血压篇”正式发布,与会专家分享了中医中药在高血压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结合中国在全球高血压防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介绍了全球高血压防控经验和中国成果。

专题报告:

防控心血管病必须强调高血压防治效率

“我国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仍高于发达国家且下降速度较慢的原因不是高血压患病率高,而是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改善速度慢。防控心血管病必须强调高血压防治的效率。”张教授还指出,庞大的高血压人群需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防治实力才能持续扩大高血压防治的覆盖面并提高控制率。HEARTS项目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了高血压控制效率和防治心血管病的实力,在中国可推广、可持续。

会议由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士、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理事长管廷瑞教授、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秘书长张东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付长庚教授主持,会议在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观看量40余万人次。

HEARTS工具包是实现全民覆盖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试点,主要包括几大功能: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指导专业培训与督导,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步骤,指导监督考核系统,帮助所有居民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文章来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网址: http://www.lcxxgbzz.cn/zonghexinwen/2022/1017/1310.html



上一篇:一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眼中的通络中药
下一篇:40岁以上健康人,不论有没有病都需服用阿司匹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投稿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版面费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论文发表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